在潜移默化中夯实基础 在尊重性灵中收获美丽|部编教材

语文教案 2019-4-1 979

一、真情实感说亮点

 

重点往往是难点。抓住了重点,攻克了难点,也就锻造了亮点。长期以来,教也难、写也难让我们困惑不已,教师很难找着状态,学生很难找到快乐,师生很难找到共鸣,作文教学研讨课成为了“烫手的山芋”。今天,余老师能勇敢地走上研讨课的讲台,非常完整地为我们呈现了两节课,这首先就是亮点所在。说具体些:

 

一是预设合理,目标亮得明。

 

余老师教的篇目是四年级《语文园地四·习作》。要求学生阅读一幅抗日战争期间拍摄的名为《中国娃娃》的凄惨照片,写一写自己的所看所思。听了课以后,我的第一感觉是余老师教材研读认真,课程预设合理,教学目标明确。

 

这体现在技法传授上。教无定法,但教必有法。我以为,这个法,就习作教学而言,首先体现在如何正确把握并落实在课程标准上。第二学段的习作目标明确提出:要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能用简短的书信便条进行书面交际;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根据表达的需要,使用冒号、引号;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应该说,余老师今天的习作教学,就扼住了这个目标,把重点和重心落在了技法指导上。通过板书,非常清晰、非常直观地引导学生“观察要细致,想象要合理,表达要有序,感受当真实”。

 

这体现在重视基础上。大家都知道,在武学中是非常注重童子功训练的。所谓童子功,从广义上说就是基本功。这个过程尽管十分地枯燥、乏味,但谁都无法超越!习作教学也是如此。我们知道,一篇文章是由一个一个句子组成的,每个句子又是由一个又一个词组成的。如果把一篇文章比作一座大楼,那么,词和句子就相当与砖和瓦。碎砖和破瓦是盖不起坚实美观的大楼来的。我们练习作文的目的,就是要提高“写话”的能力,就是要学习把话写得通顺、简明、生动的本领。写句子、写话、习作,字词、语句、文章,标点、修辞、表达……我们的作文教学,就应当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帮助孩子们打牢基本功。余老师让孩子们留心观察,细心体验,想清楚再写;教大家学着从纠正错别字、词语运用等方面修改和互批作文等等,都体现了夯基、强基的理念,扎实、务实的教风。

 

二是说写结合,思路打得开。

 

巧妙结合阅读课的教学,在导语设计上,直奔单元主题,暗示习作主题,引发了学生的思考。在图片阅读上,引导深入观察,鼓励同桌交流,及时予以点拨,这些,都较好体现了说写结合的教学要求,帮助孩子们打开了思路。

 

三是情境生动,氛围造得浓。

 

抗日战争与孩子们现在的生活、体验、感知有很大的距离。要引导学生把握“要和平不要战争”的主题不是难事,但要他们的语言鲜活生动、表达情真意切,就绝非易事了。但余老师显然考虑到了这个因素,她以播放一小段视频为切入点,适时导读了《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里的一段话,通过创设的情境,帮助孩子换位思考,进而打开话匣子,倾诉自己的心声,有效激发了表达的欲望与兴趣,让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心声呼之欲出,水到渠成。

 

二、敞开心扉说看法

 

一是可否在教法上多些变通。

 

【片段1】教学评价要适时适度。

 

今天余老师的课上,“说得合理不合理/讲得好不好/说得真棒/讲得多妙/大家给他(她)鼓鼓掌”这样的语言出现的频率非常高。一方面,我们看出了老师的鼓励;另一方面,也引发我们的思考──短短的四五十分钟,16次掌声!是否都那么精彩?是否确实起到激励的作用?

 

每个人都有被人承认、被人赏识的需要,儿童尤甚。“嗯,不错!还有谁比他说得更好?”以及“谁能再评价一下(倾向于互批找不足)”的做法,是否会伤害孩子的自尊?我个人觉得,在进行引导生生评价方面,不妨借鉴汤口小学方春梅老师的做法──暗示孩子们“欣赏别人的人,给别人掌声的人,将会得到更多人的欣赏、更多的掌声”。

 

【片段2】语言表述要规范准确。

 

教学语言要追求精炼,“……呢”的习惯用语要减少。“还有一位中国的小朋友,他以自己的亲身感受给联合国秘书长写了一封语重心长的信。”“语重心长”运用在这里就不太恰当了。

 

“这位同学声音很大,谁的声音能再大点?”边想边说,与同桌交流,是不是声音越大效果越好?形式上的热闹容易取代了静心的思考,再则大声表述相对沉重的话题是否不太恰当?

 

二是可否在讲评上多下功夫。

 

农民种地有“三分种,七分管”之说。某种意义上,我们的作文教学也有“三分指导,七分讲评”的需要。上好作文教学的“常态课”,更加需要我们精心准备,扣紧重点,突出实效。随口评讲、久拖不评,眉毛胡子一把抓,效果上就会大打折扣。

 

总体说,余老师讲评课的处理是较好的,当遗憾的是有点面面俱到,这就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主与次。实际上,每次作文训练都有一个训练点,我们找准这个“靶点”,在这个基础上进行引申与拓展。显然,“靶点”多了,力量就会分散,学生也很难取舍。这一点,我觉得可以借鉴徽州区方丽琴老师的处理方法。四年级学生,能达到“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语”就蛮好了,不要指望他们很快具备通篇修改的能力。同时要注意到,学生在课堂中对于他人的习作,会更多一些“挑刺”的心态,我们需要激发习作者的自豪感,也要保护他们的自信心。也就是说,找准“靶点”,集中“火力”,加上正确的方法,就能取得超出预期的效果。

 

三是可否在读写上多做文章。

 

语文教学重视“课内悟方法,课外求发展”,小学作文教学也不例外。习作能力的根,是阅读能力。我们不妨联动课内外,上好阅读课,读中悟写,读中学写;不忘小练笔,写中悟法,写中用法。这些,在上午的课上,就有几个很好的契机,需要增强这种敏锐性。

 

三、借花献佛谈建议

 

曾经在论坛上看过一段关于习作教学指导观的对话,以爬山虎、蒲公英、桃花的自然选择,来隐喻着习作教学的真谛,我认为非常精辟。

 

“爬山虎”,只要有植根的地方,只要有一面墙壁,只有有阳光和水分,就会使劲向上爬。这隐喻着习作教学的根基是“扎实的习作知识、技能和开阔的写作空间”。习作教学应该教给孩子们基本的写作知识和技能,再给他们一个开阔的写作空间。我们的教学,需要为他们的攀登蓄积力量,也需要不断澄澈无私付出、默默等待的心境。

 

“蒲公英”,秋风吹来,种子就开始了自己的旅程,一路风景,一路快乐!小小的“降落伞”落在哪里,哪里就是它的“新家”。“蒲公英”隐喻着习作教学的姿态──带着快乐和自由上路,让习作教学成为一个“无为”的活动过程。我们的习作教学需要就是这份一份自然和惬意!再想想,每次写作,我们是不是心情过于复杂了,包袱过于沉重了,而无暇去顾及四周的风景和内心的感受。我们能不能像蒲公英的种子那样,将“有为”的训练目标潜藏在日常“无为”的活动情境之中,让学生在感官充分自由的情况下,享受到写作的快乐!

 

“桃花”,总是将最美丽的展示给我们看。“桃花”隐喻着习作教学内核──让童心在习作中粲然绽放!在我们的习作教学中,也有烂漫枝头的一簇簇、一丛丛桃花,那就是孩子在习作中流露出的童心、童真、童趣。这些,在今天的课堂中,在我们日常的每一节课,都能够深切地感受到。当我们不由自主地给学生的精彩报以掌声时,那其实是我们看到了桃花粲然绽放的美丽。这美丽,就是我们的孩子在享受了充分自由与快乐之后的本来面目。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文章应该怎样写,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练习,此外并无心得或方法的。可见,写作能力提高是不能速成的,是没有捷径的,而在于平时多读、多写、多练。当我们的学生明白了“生活是源泉,阅读是基础,多练是秘诀”,当我们的学生在习作教学中有了“爬山虎”的坚毅,有了蒲公英的自在,有了桃花的绽放,习作难、教学难定会迎刃而解。

 

去年,我在黄山区的作文教研会上讲过三点建议:一是以激趣为抓手,增强写作自信。二是以养成为纽带,教作文也教做人。三是勇“下水”多尝试,共品写作甘苦。今天,我想说两句话:一是在潜移默化中夯实基础;二是在尊重性灵中收获美丽。以此作为结语。

在这,不坑老师有更好的东西给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