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南京长江大桥

语文教案 2019-4-3 589

5.南京长江大桥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认识南京长江大桥的雄伟壮丽和建桥的意义,激发学生对祖国建设成就的自豪感,从而更加热爱祖国。

2.了解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介绍大桥的,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体会句与句之间的联系。

3.学会本课17个生字,并能掌握用生字组成的新词和由熟字组成的新词。

4.会背诵课文第1自然段。

教学重点

1.通过词句训练,了解南京长江大桥的外观、结构和作用。

2.弄清课文第1、2自然段的叙述顺序和句与句之间的联系。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随着观察点的变换,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记叙下来的。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准备

投影片、训练题板。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利用投影,出示插图,激发兴趣,导入 新课

(一)出示插图,提问:这是什么桥?齐答:南京长江大桥。板书课题。

(二)再问:谁去过南京长江大桥呀?请看见过南京长江大桥的同学说一说你看到的和你的感受。

“今天,我们就随作者一起去参观南京长江大桥。”

二、指导预习,培养自学能力

(一)初读课文,扫除障碍。

1.自己读课文,读准字音,将不认识和不理解的字词画下来。

2.运用查字典的方法进行自学,查出不认识的字词,进行拼读,理解,识记。

3.组织学生发言;读读生字新词,质疑,解答学生提出的不理解的问题。

(二)再读课文,了解大意。

1.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正音。

2.边读边想;作者向我们介绍了南京长江大桥的哪些方面?(外观、结构、作用。)

3.简要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4.引导学生理出文章的线索,找出作者的观察点。

(1)本文以“我”参观南京大桥所看到的景物为线索,介绍了大桥的位置,结构和桥上的建筑物,反映了大桥的雄伟壮观。

(2)随着作者参观大桥脚步的移动,不断变换观察点:第1自然段远看大桥。第2自然段走近正桥和站在大桥上看到的。第3自然段,面对江水想到的。

5.作业 :读熟课文。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一、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一)边读边思考,了解句与句之间的联系。

1.自己读第1自然段,看这一段一共有几句话?用笔标出序号。

2.进一步认真阅读,思考每句话是什么意思?

3.提问:哪几句是写大桥的?(3~7句)读了之后,南京长江大桥的外观给你留下什么印象?(雄伟壮丽。)

4.讨论,句与句之间是怎样联系起来的?

(1)弄清写时间写天气和写大桥的关系。

只有在天气“格外好”的“清晨”,阳光才是明媚的。在明媚的阳光下,大桥才更显得“壮丽”。

(2)弄清桥墩、桥身、正桥、引桥的关系。

运用投影,打出南京长江大桥图。使学生认识大桥的各个部位,结构,使学生更清楚地看出作者先写桥墩,再写桥身,正桥和引桥。

(二)指名读第1自然段,理清记叙顺序。

(由远及近的顺序。)

(三)抓住重点词句,熟读深思,进行理解训练。

1.远看南京长江大桥是什么样的?给你留下的印象是什么?(十分壮丽)在文中画中如何具体写长江大桥十分壮丽的句子:波浪滚滚的江水中,9个巨大的桥墩稳稳地托住桥身。正桥连接着双孔引桥,仿佛一条钢铁巨龙卧在大江上面。

2.找出比喻句。出示训练题板①:“正桥连接着22孔引桥,仿佛一条钢铁巨龙卧在大江上面。”

(1)读句子,注意带点的词语。这句比喻句把什么比作什么?为什么这样比喻?(这句把南京长江大桥比作一条钢铁巨龙卧在大江上面,是因为大桥是用钢铁建造的,而且又宽又长,引桥和正桥是“S”形,用“钢铁巨龙”作比非常恰当。教师还可介绍数字:铁路桥全长有6772米,双轨。公路桥长4589米,宽19.5米。正桥长1577米。每个桥墩高约80米。通过比喻,突出了大桥的雄姿)。

(2)将比喻词“仿佛”换一个意思相同的词,来叙述句子。(可换成“好像、如同、犹如”等。例:“正桥连接着22孔引桥,好像一条钢铁巨龙卧在大江上面。”)

3.读六、七句,思考:

(1)大桥分几层?每层各是什么?(大桥分两层,底下一层是火车道,铺着双轨,上面一层是公路,公路两旁是人行道。)

(2)公路上是什么景象?出示训练题板②:“宽阔的公路上,行人车辆穿梭似的来来往往。”理解带点的词语“穿梭似的”。(穿梭:织布的梭子穿来穿去,来回来去。形容来来往往的行人,车辆特别多。)

(3)讨论:这一景象说明什么?(大桥的作用。)

(4)教师点拨:作者的观察点已转移,从远看大桥到近看大桥。现在已走近大桥,站在大桥附近的侧面观察大桥,因此看到了大桥分两层,也看到了大桥公路上的行人和车辆。

4.读读全段,练习概括这段的主要意思。

(1)思考这段主要写了什么?

(2)找出能概括这段主要内容的句子。(第三句话:大桥在明媚的阳光下,显得十分壮丽。)

(四)依照板书,练习背诵第1自然段。

二、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一)了解走近正桥看到的景物,体会“美”的特点。

1.读课文,用笔画出走近正桥看到了什么。(工农兵塑像,桥头堡,玉兰花灯柱。)

2.运用投影,打出图画,使学生认识:塑像,桥头堡,玉兰花灯柱。

3.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展开讨论,谈对“挺立”“耸立”“十分艳丽”等词的理解。

4.出示训练题板③:

“正桥笔直的公路上,一对对玉兰花灯柱,像等候检阅的队伍,站得整整齐齐。”

(1)认识,这是一句什么句?(比喻句。)

(2)把什么比作什么?(把一对对玉兰花灯柱比作站得整齐的等候检阅的队伍。)

(3)这句话说明什么?

说明:灯形美,玉兰花的形状。

灯数多,一对对,队伍。

灯柱高,在灯柱上排列。

排列整齐,像等候检阅的队伍,站得整整齐齐。

(4)体会比喻句的作用。(使意思表达得更明白,更生动。)

5.通过作者的介绍,正桥给你留下什么印象?(美丽。)

6.指导朗读。

(二)读第2自然段紧后一句话。作者最后手扶栏杆站在桥上,又看到什么,听到什么?(看到江上的轮船像一叶叶扁舟,听到了一列列火车鸣着汽笛,从脚下呼啸而过。)

1.讨论理解:“扁舟”(小船的意思)“呼啸”指人或动物发出的长而高的声音。本课指火车高速行进时的隆隆声和汽笛声。

2.在大桥上远望江面,江上的轮船为什么像一叶叶扁舟?(说明桥高大,离江面距离远。)

为什么不写看见火车什么样,而只写“侧耳倾听”到的声音?我是在什么地方看大桥的?(因为站在桥上,火车在桥下,所以只能听、看不到。)

3.教师点拨,作者的观察点在桥上。从中也看出:作者叙述方位清楚,明白。

4.讨论:这段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先看到,后听到。

三、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一)齐读,思考,这段主要是作者的感想,作者都想到了什么?

(二)重点理解。

(1)“天堑”的意思。

(2)你对“自古称做天堑的长江,被我们征服了。”这句怎样理解?

(自古以来,长江把两岸隔开,谁都没能征服它,直到新中国成立后,伟大的中国人民才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把它征服了。这座大桥是我国自行设计和建造的铁路公路两用桥。1960年初动工,1968年底全面建成通车。)

(3)“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这是毛主席的诗词,意思是一座高架的大桥跨越长江南北两岸,自古以来的天险变成了畅通无阻的大道。再现了大桥的雄伟气势,点明大桥的巨大作用。)

(三)有感情地练习朗读第3自然段。

四、总结谈话

本文通过作者参观南京长江大桥所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朴朴实实地记叙下来。按照由远及近的顺序介绍了大桥的外观,构造和作用,使我们了解了大桥的雄伟壮丽,赞颂了建设者们的智慧和勤劳。

五、作业 ;朗读课文,背诵第一自然段

板书设计

第三课时

一、检查朗读课文情况

(一)集体朗读全文。

(二)同桌互相听读课文。

(三)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二、继续练习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指名检查背诵情况。

三、学习本课生字词

重点:记忆字形。

(一)出示本课生字。

(二)汇报课前预习情况(生字的读音,大写字母,偏旁部首,笔顺笔画,用生字组词。)

注:每个字的偏旁部首用红色粉笔标出。

(三)重点指导。(由学生讨论记忆。)

1.正音:媚、塑、扁、堑。

2.正字:塑下是“土”不要写成“王”。

轨右部是“九”不要写成“丸”。

3.指导书写:

4.区别形近字:

(1)区别字音。

(2)区别字形。

(3)做组词练习。

端( ) 检( ) 扶( ) 稳( )

瑞( ) 捡( ) 伏( ) 隐( )

壮( ) 滔( ) 轨( )

状( ) 稻( ) 软( )

5.多音字。

(1)读出多音字的不同读音。

(2)用多音字练习组词。

(四)读读写写。

稳稳 连续 双轨 塑像

顶端 扶着 检阅 通途

工农兵 玉兰花 万里碧空 时起时伏

四、作业 :写生字,词语

板书设计

在这,不坑老师有更好的东西给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