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润玲珑心,盈香桃李情|部编教材

语文教案 2019-3-28 676

  为师贵有情,因为有情才能明晓童音;为师贵有心,因为有心方解耕耘之道。徜徉教海十八载,我执着地笃定:三尺讲台,我的舞台。惟愿尽责于学生,做一个“受欢迎”的教师!

  踯躅中,我拜师于贤者,问道于书本,勤勉于心,终于有了一些感悟。在此与各位分享,希望与您一起思考,一起前行。

  一、乐学善思,心中有书

  “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 ”莎翁借助这样诗意的语言劝告世人要懂得阅读。作为一个普通人应该热爱阅读,作为教师——知识的传播者,更应该意识到阅读的重要性。

  1.勤读书,让自己“腹有诗书气自华”。

  说到读书,很多同行会说:没时间呀!的确,我们这些工作在一线的教师有多忙,我深有感触。白天,我们像陀螺一般旋转在课堂与操场之间,声嘶力竭、筋疲力尽;晚上,我们为人父为人母又要尽些责任、忙些琐事。哪有时间读书呀?可是,身为师者,不读书哪来的活水清泉浇灌花朵?不读书,怎么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所以,我总会利用“边边角角”时间来读书。枕边放着《论语》,睡前琢磨一下;车上载着《小学语文教学》,空隙时浏览一下;书桌前摆着《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得闲时勾画几行……如此,见缝插针的读着看着,竟也小有收获。近一年来,我就细读了《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做最好的教师》、《责任高于一切》、《于丹论语心得》、《走进名师课堂》等数十本教学专著,浏览了《小学语文教学》、《小学教学研究》、《读者》、《中国教育报》等期刊杂志,汲取了丰厚的营养。不知不觉中,我在教研中的发言似乎赢得了更多的掌声,执教时也会获得教研员的首肯,就连孩子们也似乎更喜欢我了。

  2.选好书,让教学“柳暗花明又一村”。

  现在的出版物浩如烟海,要全部读完是不可能的事情,也没有必要。作为教师,选择学科专业、教学策略和方法、教育心理等方面的书籍阅读,对教学工作是大有益处的,但是也不应该只是局限于这些实用性强的读物。作为中小学教师,知识面宽一点,知识广博一点,不但有利于课堂内容的架构,也有利于展示人格魅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文科教师了解自然知识,理科教师积累人文知识,既有利于教学,也有利于自身知识结构的完善。比如魏书生,不但自己阅读,还在课堂上给学生介绍科技信息,介绍教育学、心理学、思维科学等知识。事实证明,这是一种高瞻远瞩的教育观,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真正做到使教育面向未来。清楚地记得一次,一个孩子偷偷拉住了我的手,说:“老师,你真行!不仅会上课,还会说笑话!你怎么知道的那么多呢!”我偷偷一乐:呵呵,看来《意林》没有白读!教者的幸福在那一刻充溢满怀!

另外,我还特别注重“随课阅读”。 记得教《草船借箭》时,我就去详读《三国演义》;教《桃花心木》时,我就去看林清玄的书籍;教《凡卡》的时候,我就拜读《契诃夫短片小说选》;教《汉字的创造与发展》时,就顺势研究一下《走进汉字王国》……就这样,在边教边学中,我的知识慢慢地丰富了起来,眼界也逐步打开,课堂教学也慢慢有了底气。

  3.善思考,让经典“熟读深思子自知”。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教师如果只是阅读,而不能结合自己的实际加入思考或者是实践,那么阅读并不能对教师专业能力的增长起到有益的影响。阅读是一种输入,要让阅读的知识产生输出的动能,就必须对它进行加工。所以,多年来,我为了让自己“读有所获”,始终坚持每年眉批两本教育专著。一本《给教师的一百个建议》,我反复读了五六遍,写下了十万多字的眉批和感言。在一次次的记录思维、整理思想的火花中,我一点一点地明白了苏老的真义,收获了教育的真谛。

  二、醉心课堂,心中有生

  一个人做事情,要想有所突破,必须要敢于吃苦,敢于自我挑战;一名教师要想提升个人的能力水平,就必须能够多读书善思考;一个教师要想站的更高看得更远,就必须醉心课堂,心中有生。

  1.于“校本教研”中幸福成长。

  校本教研针对的是教师日常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并以解决这些问题为主要目的而开展的教研活动。其针对性可以最大限度地帮助我们达成资源共享,进而有效地促进我们的专业成长。几年来,我积极参与校本教研,并于“教研”中幸福成长。还记得3年前,我们学校承担了省重点课题“生本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小专题研究。课题提倡“学生会的老师不讲,学生能自己学会的老师不讲,学生不会的老师引导、点拨”,所以平时我会进行一些大胆的实践和探索,例如在作业布置上,我往往会分别从课前的“我预习会了”和课后的“我又学会了”中把握学生的学情,课堂只讲学生想知道的问题。让一节课40分钟真正做到一生为本,高效率高质量!家长开放日上,我执教了《四个太阳》一课,课后,许多家长围了上来,感叹课堂上孩子们的精彩表现。其中一位孩子的爷爷,来到我面前激动地说:“以前我读书时都是老师讲我们听,现在却是孩子发言、思考的课堂,别说孩子爱听,连我都听不够,真是太好了!”话不多,很质朴,但我听了却是莫大的褒奖和肯定。

  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一系列的研究和探索,近几年,我多次代表学校、地市参加比赛。去年10月,我参与威海市优质课比赛。为了更好地呈现我的教学思想,前后改稿14次。在一次次的磨课中,我发现了自己的很多不足,比如范读情感不充分、学生评价不到位、小组指导不灵活等等。在学校科研团队的帮助下,我先请来学校的“演讲家”宋老师做师傅,一句一句教我朗读;我还把多次试课中学生的回答认真整理,并在每条回答的后面写上合适的评价语进行积累;平时上课时,我就把自己班的学生当做“实验田”,教学每篇课文时,我都设计小组学习,就这样在反复摸索中总结经验,进而使小组学习更有实效性。对我来说,这节课的准备过程,是一次身心的洗礼,也是一次潜质的飞跃。我在教研中幸福成长!

  2.于“教学叙写”中收获成长。

  莎士比亚告诉我们“世界就是一个舞台”。在教育这个舞台上发生着许许多多平凡的和不平凡的故事,这些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所发生、出现、处理过的各种事件,不是瞬间即逝、无足轻重、淡无痕迹的,它会长久地影响学生和教师的教育教学和生活。从这些事件中,我们能够学到很多东西,得到很多启发,甚至会产生心灵的震撼。所以,我非常重视教学故事的叙写。我为自己准备了很多便签本,随时放在手包里,不论何时何地,心有所想笔有所动,竟也积累了近十万字的文字。闲暇时翻翻整理一下,竟有不少好的想法可以移植到教学中。

  在学校“新教育团队”的总结中,我写到:我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能够从人的角度、从人的成长和教育的视角来思考自己。而这样的思考视角已经充盈着我的生活,无论是我对待自己的工作,还是对待孩子的教育以及对待与家人朋友的交往。这样的视角给我以心灵和智慧的启迪,重新点亮了我生命中那一束已经湮没的思维火花。我将这一思维视角的产生和形成过程总结为生命主体的觉醒过程。

  三、静候花开,心中有生

  时光不语,静候花开。教育,亦是如此。如果我们能够以一颗平常心,陪伴孩子慢慢成长,就会发现教育的另一番天地。有的朋友可能会疑惑,这与我们的专业成长有什么关系?

我想肯定地说:有关系!当我们心中有爱,便不会为了教育中的琐事而伤神;当我们心中有爱,便会耐下心来想一想:我怎样说孩子才会懂,我怎样教孩子才能更好理解,更多的明白。有了这样的心思,您说,是不是是我们成长的动力呢?所以,请保有一颗爱学生的心吧,静候花开,集腋成裘,自然心愿达成。

  高尔基说:“谁爱孩子,孩子就爱谁,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孩子。”爱心是具体的,是具有浓厚的感情色彩的。几年来,我每天都会早些上班,希望能够陪学生做好课前准备,开启一天的学习,同时,也观察学生的一些细微的变化。这些事情看起来很平常,却是我们与学生融洽相处的关键,也是我们搞好教育的关键。遇到问题了,学生们会更加乐于接受我的教育和引导;成绩落后了,学生们似乎比我更着急,他们担心校长会批评我……如此,身处爱中,我享受着教者的快乐!这又算不算是一种心灵充电呢?

栖息在教育界,我们注定与文字作伴,与清贫作伴,与奉献作伴;行走在教育路上,也难免会有坎坷、荆棘,但是一定也会有掌声和鲜花。我会坚定地告诉自己:在思考中躬身实践,在实践中摸索前行,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让我们沉潜时光深处,静静地看书,默默地思考,用文字记录灵魂的颤动,用教学设计承载智慧和梦想,在成长的路上一路前行!

在这,不坑老师有更好的东西给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