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落实教学目标“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部编教材

语文教案 2019-3-28 669

  “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是2019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二学段提出的一个阅读的教学目标。这个教学目标提出了两个学习要求:一是学习阅读方法——略读;一是阅读能力——粗知文章大意,体现了过程与方法、知识与能力两维目标的要求,可见是一个很重要的教学目标,是一个很重要的课程内容。然而,如此重要的教学目标或课程内容,在现在的课堂教学上却鲜见安排教学环节落实,尤其是各种类型的公开课、比赛课,几乎不见踪影。即便有,也是与“把握主要内容”混在一起,不管是哪个年级,做一个填空题,也就算是安排了。学生完成后,既不清楚自己是粗知了文章大意,还是把握了主要内容。产生这样的现象原因很多,其中重要的原因,不能不说是:一是心中无课程标准,心中无课程目标与内容;二是根本不知何谓“略读”,不知何谓“粗知大意”,不知何谓“主要内容”。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略读”是对应“精读”而言。就阅读速度和次数而言,“略读”的速度比“精读”要快得多,次数少得多——一两次;就阅读的目的而言,“精读”是要读明白课文“写了什么”“怎么写”和“为什么这样写”,“略读”只是大略知道写了什么。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粗知大意”和“把握主要内容”,同属于对课文内容的了解范畴,但在教学程序里、在了解的过程、在水平要求上、结果呈现形式和课程内容范畴完全不一样。

  “粗知大意”,指的是初读课文,就能粗略地知道主要的意思,即能从课文中提取出主要写的是谁或什么的文字信息,能提取这个人物主要干了什么或这个物主要是怎样的文字信息,并将这些信息整合为句子表达出来,从整体上知道课文写了什么。“大意”一般采用“谁干什么”“谁怎么样”和“什么怎么样”这样简单的句子表达。“粗知大意”一般是在指导预习、初读课文的环节中学习训练,它是课文阅读教学“从整体到部分再回到整体”的前一个整体,所以在阅读教学环节步骤上称之为“整体感知”。例如《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人教版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本文举例均为人教版实验教科书的课文,后面不再注明。),课文大意是讲:“伽利略做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实验。”又如《太阳》,课文大意是讲:“太阳和我们的关系非常密切。” “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主要是培养最基本的阅读能力——提取信息的能力。

  “把握主要内容”是叙事性作品学习的课程目标和内容(说明性课文则是“把握内容要点”)。它是在“整体感知”后的教学活动,要经历划分课文各个部分——概括各部分主要意思——把各部分主要意思连起来,才能完成“把握主要内容”;“主要内容”用一段话表达。(具体可见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语文园地》的“我的发现”。)“把握主要内容”主要培养的阅读能力是提取信息的能力、作出解释的能力和分析概括的能力;还涉及到思维的训练和思维力的培养,涉及到把话连通顺连贯的表达能力培养习得。

  2019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各学段可以有所侧重,但不应把它们机械地割裂开来。”这段话提示我们:1.阅读能力的培养要前有铺垫学习,后有形成提高;2.不能一铺垫学习就要求形成较强的能力,要给予充分的时间让学生逐步形成能力。“略读”和“粗知文章大意”的能力培养也是如此。因此,我们应该根据学生各学段的生理、心理以及语言能力的发展的阶段性特征,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教学培养“略读”和“粗知文章大意”的能力。

  第一学段:

  由于“略读”和“粗知文章大意”是第二学段才提出的教学目标和内容,且目标水平标准是“学习”,所以在第一学段,“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的目标水平标准应定位为“感知”。

具体操作训练,一般在会认的字教学和读通顺课文教学后,在进入图文结合了解课文内容、感悟主题思想之前进行,往往与“释题”教学相结合。采取的操作策略一般是:1.一般在二年级才做;2.注意选择适合学习训练的课文进行;3.采用就“谁干什么”“谁怎么样”相关信息提问题,学生正确回答后,由教师完整表述。如《称赞》。在“读文识字”后,依次提问:1.读了课文你知道“称赞”是什么意思吗?2.你知道课文讲了谁和谁的故事吗?讲了它们相互怎么样?学生正确回答后,教师小结完整叙述并导入下个环节学习:“对了,同学们真会读书!课文的大意是讲了小刺猬称赞小獾。小獾称赞小刺猬。让我们一起学习课文,看看他们为什么会互相称赞,是怎样称赞的。”又如《充气雨衣》。在“读文识字”后,依次提问:1.课文这个故事讲了哪些人物?2.主要讲谁的故事?3.课文讲小林发明了什么?学生正确回答后,教师完整叙述并导入下个环节:“故事的大意是讲小林发明了充气雨衣。让我们一起学习课文,看看小林是怎样发明充气雨衣的吧。”

  第二学段:

  如课标规定,“略读”和“粗知文章大意”在第二学段的目标水平标准是“学习”,学习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三年级”“四年级”两个阶段。

  1.三年级。

  教学目标:知道什么叫“略读”,知道什么叫“大意”和 “粗知大意”;了解“粗知大意”的方法,在初读课文中学习用基本句式表达“大意”。

  操作训练策略:1.在释题后,在指导预习环节中设置“整体感知”的步骤,就“谁干什么”“谁怎么样”相关信息提出有关问题思考,在学生分别正确回答后,要求把答案连起来尝试用句式表述。2.在适当的阶段,在学生完成“整体感知”后,要讲授“略读”“大意”“粗知大意”的内涵以及“粗知大意”的方法。一般可在三年级下学期第八单元各课文教学中进行。

  2.四年级。

  教学目标:运用“粗知大意”的方法,在初读课文中继续学习用基本句式表达“大意”。

  操作训练策略:在释题后,在指导预习环节中设置“整体感知”的步骤,就“谁干什么”“谁怎么样”相关信息提出有关问题思考,要求把思考的答案连起来用句式表述。

  第三学段:

  教学目标:在初读课文后,能用基本句式表达“大意”。

  操作训练策略:在释题后,在指导预习环节中设置“整体感知”的步骤,以问题:“课文讲述了一件什么事情(一个什么故事)?”提出学习要求,学生直接用基本句式表述。

  在 “略读”“粗知大意”的学习训练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如果课题已经完整表述“谁干什么”,如“盘古开天地”,通过释题就完成整体感知粗知大意,就不进行“整体感知”的教学了。

  2.说明性课文“大意”的表述,可采用完整的句子表述,也可用短语表述。如《太阳》可表述为:课文讲了太阳的特点和太阳和我们的关系两个内容。

  3.散文要根据具体的课文决定是否需要进行该学习训练的教学。

  4.诗歌教学不需要该学习训练的教学。

在这,不坑老师有更好的东西给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