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认读 潜能识字 八年求索 小学语文半个世纪的梦想终于实现|部编教材

语文教案 2019-4-1 486

 

“识字拖住阅读的后腿”

 ──小学语文教学半个世纪未能解决的“老大难”

回想五十年代,掀起了学习苏联的热潮。当时人教社的同志将苏联的小学语文课本(叫阅读课本)和我们中国的小学语文课本作了一个比较。结果发现:苏联的课本,内容非常丰富,长课文也多。四年制小学语文课本就有70—80万字(以翻译出来的汉字计算),而我们当时六年制小学语文课本总共才有20多万字。

人教社的同志当时分析认为:这种差距绝不是说明苏联的儿童比我们的儿童聪明。而是因为苏联用的是拼音文字,学生半年内就可以初步掌握拼写工具,以后三年就可以开始阅读,而我们的课本用的是汉字,汉字是方块字,一字一音,不能拼写,汉字要认识到2000多个字才能开始阅读,而识2000多字,按一般课本的编法,就需要4年时间。这样,识字拖住阅读的后腿,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①)

“识字拖住阅读的后腿。”这是当时小学语文教学面临的一个实际的问题,一个大矛盾。因此,为了“语文教学大幅度提高”,人教社同志把“低年级应多识字”列入语文教学改革的两大任务之一。(另一任务是“三年级以后多读课文”。)当时,大家把低年级识字太少、影响阅读的情况,形象地比作是一个“瓶颈”。并将此问题视为“老大难”。为什么会有这个问题?按照当时的分析:主要是汉字的问题,汉字没有拼音化的问题。所以,汉字难学,当时就成了一大“罪状”,成了文字必须改革的一个“理由”。因此,对于如何解决这个“瓶颈”问题,当时很多人寄希望于文字的改革。但是,大家又知道,文字改革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是一条漫长的路。因此,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出于对国家语文事业的高度事业心,为了语文教学的“多快好省”,这一方面的研究和探索从未停步,始终把打通“瓶颈”,解决低年级“识字过关”问题,作为共同追求的一个理想,一个“梦想”。

漫漫的求索之路

回想当年,为了解决“瓶颈”问题,曾经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开展了几次全国性的大讨论。很多的社会知名学者和主导媒体也参与了进来。关于“瓶颈”问题的探索,一直延续到80年代。

 下边不妨概览一下这一段时间小语课本关于识字量的安排情况:

出版

单位

时间、版本

全部生字量

一年级生字量

二年级生字量

一二年级合计

1980年五年制版本

3083

715

978

1693

1984年六年制版本

3210

630

833

1463

1986年六年制版本

2935

744

889

1633

1987年以后

2500

1300

1300

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1-1985年五年制版本

3538

1202

1286

2488

光明日报社出版

1989-1993年新实验课本

3232

922

1081

2003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4年六年制版本

3077

585

853

1438

江苏教育出版社

1983年六年制版本

3127

526

898

1424

 

对于上述情况,当时中央教科所郭林同志曾作了如下的评述:“识字任务要拖到六年去完成,我国小学语文和外国比起来,真是少慢差费,不改怎么行呢!识字和阅读的矛盾没有及时解决,识字拖了阅读的后腿,要双丰收,结果两失败。”(②)

探索的步伐始终未停过。探索的过程也是曲折的,艰难的。这里不妨举一个典型例子说明:

2000年9月4日,上海《文汇报》以《两年完成五年识字量》为题,报导该市部分小学开始语文读写教改实验,小学低年级学生识字将“提速”。原先需要5个学年才能完成2500个识字量,今后只要2个学年可完成,基本闯过识字关。并提出这是上海中小学语文教学为改变“高耗低效”现状而迈出的重要一步。当时大家看了,为之鼓舞。

6年之后,2019年2月14日,《中国教育报》报导:“《减少识字量,强化汉语拼音,上海大幅度调整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报导称:识字量从530个减少到445个,课文总量从53篇减少到48篇……”(笔者注:这里当时可能指的是一年级下学期的课本。)

读了这两篇相关连的报导,我们又一次强烈地感受到:全国各地为了解决小学语文教学“少慢差费”、“高耗低效”的问题,都十分关注、并始终在积极探索突破低年级识字的“瓶颈”问题。

2000年,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其中关于低年级识字量的安排是这样的:小学阶段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其中2500个会写。一二年级也只要求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其中800-1000个会写。很显然,这个数字,和这以前历届各种版本的语文课本相比,明显地退了。这个数字距离儿童能独立阅读,似乎还有一定距离。这说明:小学低年级“识字过关”的问题真是一个“老大难”!即使在全国性的轰轰烈烈的新一轮课改运动中都未能突破,它至今还是一个“悬念”。

数字的变化告诉我们什么

科学统计的数据是最有说服力的。从识字数量的变化可以看出我们走过的道路,研究的轨迹:多年以来识字数量有升、有降,有进、有退。这是一个客观事实。作为科学探索,这很正常。但这种升降、进退的轨迹告诉我们什么呢?它反映了这样一个客观实际的情况:为了让学生多识字,数量一增加,基层马上就反映学生负担太重了。这时当局者不得不立马调整数字。特别是1987年,在中央“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引导下,识字量大大缩减降到了1300。上海的例子也说明了这个问题。今天来反思,给了我们什么启示呢?我们认为:

一、我们主观上想让学生多识一些字,但千万不要忘记了一个基本的原则、一条底线:这就是绝对不能以学生的“过重负担”为代价。

二、为了解决“瓶颈”问题,仅仅就识字问题解决识字问题,仅仅在教材篇数及其安排的识字量上增增减减,这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三、直到21世纪的今天,小学语文半个世纪前的一个“梦想”――小学低年级“瓶颈”的问题还没有解决,或者说识字拖住了阅读的后腿的矛盾还没有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打通识字的“瓶颈”,路在何方

“识字过关”、小学低年级识字的“瓶颈”问题,表面看起来,好像是一个“小问题”,但真正做起来,并不是某些同志所想像的那么简单,它的背后确实有“大文章”,(③)大有文章可做。这里有理论与实践的问题;有观念与具体的操作问题。

一、首先要肯定:当时所提出的理念和追求的目标是对头的

五十多年前,当时就明确提出:“识字基础打不好,读写能力提不高。”而且力求在小学低年级“识字过关”。“识字是阅读的基础。”这是实际经验的总结,也是客观规律的概括。为了语文教学的“多快好省”,克服“高耗低效”,应该尽快解决小学低年级识字“瓶颈”。

回顾历史,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矢志不渝,百折不挠,就识字方法来说,百花齐放,流派纷呈。不管分散识字也好,集中识字也好,都是为了一个目标:打通“瓶颈”,尽早“识字过关”。许多同志为此奉献了毕生的心血,他们的精神感人至深!

二、要想解决“瓶颈”问题,首先必须科学地认识我们中国的汉字

“汉字是科学、易学、智能型、国际型的优秀文字。”(④)我们应该与时俱进,转变观念,彻底打消对汉字的历史性成见,充分认识并发挥汉字的“优点”、“优势”。(⑤)

三、科学地认识“识字”与“阅读”的关系

我们不要把“识字”与“阅读”人为地分开,认为它们是没有联系的两码事,是天生的一对“矛盾”。今天看来,它们二者之间是密切地关联的,它们是“共生”的,“共振”的,“和谐”的。这是很值得研究的一个新课题。

四、我们研究解决“瓶颈”问题时,切切不要“就事论事”。

“瓶颈”问题,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必须从“语文课程目标”、“语文课程策略”的高度、广度、角度来科学地分析。我们的研究如果仅仅在教材编写的识字量上打转转,绞尽脑汁,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总之,我们认为:要想解决语文教学的“瓶颈”问题,必须:

一、跳出汉字看汉字,特别是要联系汉字文化学、人脑科学、思维科学(张光鉴教授创立的《相似论》)、信息技术等多种科学的新进展、新成果来看汉字。

二、跳出老师、课本、学校课堂的“三中心”来看学生识字,特别是要联系当前飞快发展的社会生活看学生的识字。

道理说起来也很简单。我们要想给学生识字“提速”,首先必须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给识字架设一条“高速公路”,否则,识字教学只能永远在“慢车道”上运行。想“提速”,不解决“路”的问题,“提速”只能是一句空话。这是一个生活中的常理。换句话说:要解决识字与阅读的矛盾,必须走改革创新之路,这是科学发展观的一条“硬道理”。

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积极探索

──走汉字教育改革创新之路

我们的课题,命名为“主体·开放·潜能识字”课题实验,简称“潜能识字”。这条路,我们已经走过了8年。

(一)改革课程结构,开设“识字活动课”,给识字架设“高速公路”,学生识字“两条腿走路”。

我们要让学生早识字,尽快地多识字,却不能回避这样一个很现实、很具体的问题:学校里的课程、课本、课表以及教学进度、教学时间都规定得死死的。你怎么办?你想迈步,却无路可走。农民有条经验:“要致富,先修路。”这一点与我们的课改同理。识字要“提速”,就必须先架一条“高速”的“路”。所以,八年前我们课题实验方案中就提出:从改革课程结构入手,每周开设一节“识字活动课”。这就为识字“提速”开避了一条可行之路。这就解放了老师和学生的思想和手脚,就使得多少年来,小学语文识字教学这一“生产力”得到了一次大的“解放”!

一、“识字活动课”具体解说

1、课时安排:

这一个课时,可以从每周语文的总课时中解决,也可以在地方课时、校本课时中解决。课改之后,老师们认为与语文的“综合性学习”课结合,更好。因为它本身就是一种语文的“综合性学习”,融入了识字,操作变容易了。特别是这样做,具体地体现、并且有效地落实了新课标提出的低年级以识字为“重点”的要求。我们认为:新课标总结历史的经验,明确地提出了以“识字写字”作为1-2年级的“教学重点”,但怎样突出、突破这个“重点”,并未提出相应的策略和措施。所以从这个角度说:“识字为重点”在课标中并未真正解决。

2、活动内容:

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搜集资料,认认读读,剪贴成识字课本,(下文要讲到)上课时拿到课上来交流。

3、活动过程:

不拘一格,在教师主导组织下,以学生为主,通过小组交流、全班展示以及猜谜、“开花”等各种游戏活动,激发兴趣,加深印象,巩固效果。

4、上课原则:

其原则主要有“激发兴趣,不压指标;寓识于乐,只识不写;启发联想,开发潜能;切忌灌输,重在长效”。

5、“两条腿走路”:

从语文课程整体看,在不动教材的条件下,一个课时开放识字,这样,以课内教材为主,课外开放识字为辅,一主一辅,相辅相成,课内带动课外,课外促进课内,两条腿走路。所以这一结构改革,恰似给学生识字架设了一条“高速公路”。从一个人来说,两条腿走路,绝对比一条腿走路要快捷、安稳得多。这是生活的常理。从实际情况看,这样识字与生活融合了,化难为易了,兴趣浓了,负担轻了,速度快了,效率高了。大量识了字,同步开展课外阅读,课内的语文学习进度也就快多了。因为教材的那些生字早就认识了,课文的内容也都能理解了。所以到了这种地步,学生的语文学习真正像上了“高速公路”,大大“提速”了。

6、政策允许:

按照新课改的政策,这种课程结构的改革是允许的。再从中、高年级来看,为了指导写作,每周划出两个课时,这早已成为习惯和制度。现在低年级,为了早“过识字关”,体现“识字为重点”,划出一个课时,开展识字活动,这何乐而不为呢?

二、“识字活动课”的课堂扫描

随着一阵铃声,一堂别开生面的“识字活动”课开始了。

“小朋友,我们都生活在社区里……”说着,黑板上出现了活动课的主题《走进我们的社区》和一幅很大的社区地图。“前几天老师和小朋友一起走进社区,观察、调查、访问,搜集资料。你到了哪些地方?”

“我到过天惠超市。”“我去八佰伴。”“妈妈带我到东林书院去了。”……

学生说到哪个单位,老师就随机出示课前写好的大字卡片,贴到地图相应的位置上,并让学生用多种方法认一认,读一读。这些字他们天天见面,一点也难不倒他们。

“那你们都搜集了些什么资料?有哪些收获?举起来给大家看看――”

学生一个个小手举得高高的。老师连连表扬大家“……为了让你的伙伴一起分享你的收获,我们在小组里交流交流,好吗?”

“好!”学生齐声应答。

学生小组交流,老师行间巡视、辅导。于是交流又把活动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

五歆言手里拿着一迭“天惠超市”的带文字的图片,第一个走到讲台前。她依次把图片放在投影仪上,模仿着老师的腔调:“请大家跟我读:‘饮料’‘蔬菜’‘瓜果’……”他稍顿了一下,又说:“这下边还有一句话,请大家跟我读―― ‘天惠天惠,天天实惠’。”他们在电视上几乎天天听到、看到这句广告语,谁不喜欢呢!所以读的很有味道,引起全场一阵笑声。

老师发现左关翔两手拎着一幅对联,早已迫不及待地站了起来。对联上写着:“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你知道这副对联是谁写的吗?”“顾宪成”“它是挂在哪里的?”“东林书院‘依庸堂’里。”左翔对答如流。这并不奇怪,因为东林书院就在他家附近,他不知进去过多少次了。老师又问:“你喜欢这副对联吗?”“喜欢。”“为什么喜欢?”“他让我们好好读书,关心国家大事。”“大家说呢?”――老师又把这个皮球抛给了全班:“它是副对联。”“它对称。”“它好读。”“读起来好听”……

大家看看,说说,读读,品味品味,一下子课堂好像真是散发着一阵阵浓郁的书香气。

陈泽宇准备了妇幼保健院的三张图片:“呱呱落地”“母子情深”“母婴同室”。他不仅让大家看图片,跟她读文字,而且还带着几分自豪地说:“我特别喜欢这个“婴”字,因为它表示一个妈妈生了两个宝贝女儿。”“瞧,多聪明,她通过仔细观察字形,还编了一个字谜。汉字多好玩,多有趣啊!”老师说着,机智地在黑板上写了一个大大的“婴”,这一“点击”,全班思维更活跃了。他们观察字形,展开联想,从不同角度给“婴”字“开花”,一下子联想到了“樱、缨、鹦、罂”等一串相关的字。

你瞧:蒋静怡拉着她的好伙伴来了,她找的资料也是妇幼保健院的。她要献给大家一首歌,而且邀请她的好伙伴读歌词为她伴舞:

“生命的第一声啼哭,是人世间最美好的音符……”

“哗哗哗……”课堂上一阵阵掌声。他们为什么这么高兴激动?因为老师课前统计过,他们中间绝大多数都从这里出生的!

三、听课随想

1、它好就好在“四不像”。

这是一节什么课?它有说话、有识字,有音乐、美术,有表演、动手做,有社会的调查、思想的教育,但它不是单一的语文课,也不是社会课和思品课。它好就在好在“四不像”:我们说它是新课标的“综合性学习”课,是一种创新的儿童“识字活动课”!因为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出:教师始终抓住了、并基本上突出了一条主线:这就是引导儿童顺其自然地识字,以及围绕着识字活动而渗透着深厚的汉字文化及人文教育。

2、让汉字从“难教”、“难学”中解放出来。

我们发现一种奇怪的现象:我们不少人常常“忘本”──淡忘了哺育我们成长的母语,特别是它的符号──汉字。新“课标”提出:语文的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看看孩子手上的那些资料和孩子们课上的那些表现,我们真是不禁为之动容。是他们的老师引导孩子给我们上了生动的一课!从儿童识字这个角度说,汉字在生活中,不仅“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我们还要加一句:在中国,要识汉字,“无人不能”!不言而喻:这里的关键是思想的解放。思想解放了,识字的途径开放了,我们的老师也将从“汉字难教”中解放出来;我们的学生也会从“汉字难学”中解放出来。不仅如此,他们的潜能必将随着识字的过程更好地释放出来!

3、其深刻意义远远大于识字。

从上述“课堂扫描”可以看出:识字活动课的内容是开放的。它的每一次活动不仅连着语文课,连着学校的所有课程,而且连着家庭、社会的生活。所以它的意义,远远大于识字的本身。请看下边的图示:

这就像下棋一样:高明的棋手,只要动一个棋子,就激活了一盘棋。

(二)引导学生发挥创造,动手动脑,搜集资料,剪贴识字课本。学生真正成了识字的小主人。

提速的“路”开辟出来了,学生怎么走这条路?是引导他们主动、积极地自己走,还是循着老习惯,让老师“灌输”?这又是一个改革、创新的课题。

一、学生悄悄“收藏”的启示

我们发现,不少学生平时就有“收藏”的爱好。有时翻翻他们的课本,你就会发现一种秘密:课本里往往夹着他们特别喜欢的画片或一些精美的糖纸什么的。你不要以为那是当书签用的;不,那全是为了喜欢。有时候上课也会发现:他们也偷偷地在桌肚底下悄悄地翻开,哪怕是看一眼也是过瘾的!课间,有时你也会发现:那些“志同道合”的好朋友会凑到一起,互相交流、欣赏,我们看在眼里,喜在心里。利用这种形式,引导他们识字,该多好呀!

二、引导学生创造自己的“识字课本”

开始,让学生各自准备一个硬壳的、稍大一点的本子,带些他们喜爱吃的、常见的食品

或广告来。让大家先看看上面的图画,认认上面的汉字,说说它们的口味,再通过游戏的方法,比一比、赛一赛,看谁认的字多,谁识字最快。老师启发他们说:“我们都有能干的小手,我们自己来创造我们自己的识字课本,好不好?”“好!好!……”

接着就指导他们认认、读读,动脑、动手,剪剪、贴贴。就这样,一个个的学生自己动手创造的“识字课本”诞生了!看着他们的脸上,一个个都流露着自豪:“我们有了自己创造的识字课本了!”

当然,这时的识字课本,不管是剪的功夫、贴的技巧,以及整体编排的艺术,还相当粗糙的。这很正常。相信他们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探索,互相观摩,取长补短,会越做越好的!因为有一种无穷的乐趣在做他们的“老师”呢!

三、师生共商剪贴的“话题”

学生学会认读、剪贴了,这时就引导他们每次剪贴,尽可能性地围绕一个 “话题”。因为这样,识字活动课上进行交流、互动,效果就会更好。

每次剪贴的“话题”可以师生共同商定。如学期伊始,可以围绕着新学期的“新”字来搜集:如新的课本,新的课表,新的文具,新的校园环境,不处处都有汉字的符号吗?

如因季节、气候变化也可以引导大家搜集相关的资料。春天到了,可以引导他们开展找春天的活动,搜集有关春天的汉字、词语、成语,以及相关的古诗、儿歌、字谜、谜语、歌曲同等。你看,这哪里是简单的识字呢?

有时候,大家目前正在阅读的图书,也可以成为交流的话题和资料。

我们的老师都知道:这里关于搜集“话题”的讨论、提示、引导,它的深层目的,是在于从小就培养一种学会关心生活、善于捕捉信息的一种敏感,一种能力。

四、剪贴资源无处不在

这种“话题”的资源也是无处不在,无时不见,触手所及。关键在于我们去发现,去挖掘,去开发。就说超市吧,那里的资源可以说是取之不尽的:从内容说:人文的,科技的,环保的,日常生活的,应有尽有。从深浅程度说:浅显的,如食品名字等,稍深一点的,如产品的广告词,生产厂家、产地等;再深一点、拓展一点,如产品的原料配方、营养成份、食用的注意事项,以至于产品的保值期、安全标识,以及条形码等,你可以“因材施教”,“取你所需”!有的同志风趣地说:“一个小小的超市,就是一个很有魅力的识字大课堂呢!”

五、搜集、剪贴过程就是“阅读”的过程

过去,人们一提到“识字”,往往就想到卡片识字,看图识字,或者从课文中识字;一提到“阅读”,往往就想到只有打开文本,那才叫“阅读”。这在建国初期,在五十至七十年代,是很自然的。今天,社会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相当发展了、丰富了,汉字到处可见,触手可及。生活中还有哪一个汉字是孤零零地存在的呢?它们也都存在于不同的“文本”之中。你看,那些物品的包装、说明书之类,那些指路牌、广告之类,一个个、一幅幅,不也是一种“文本”吗?而且它们都是“图文并茂”的,很抢眼球的。所以,我们的思想解放一点,思路打开一点,换一个角度看,学生在看广告、看食品包装时,在识路牌、识公共场所的标识时,不也是一种阅读吗?而且这是一种最活的阅读,生活化的阅读。我们可以管它叫“前阅读”,“准阅读”,或“泛阅读”。不管如何,你得承认它也是一种阅读。所以,前面我们提出:不要把“识字”和“阅读”人为地分开,不要人为地把它们对立起来。“识字”与“阅读”是“和谐”的 ,“共生”的,也是“共振”的。

六、发挥剪贴识字课本的作用

1、在识字活动课上,注意组织好相互的交流。

2、平时,鼓励学生将自己的“识字课本”带在身边,课余时间可以自由地交流、欣赏,丰富课余生活。

3、适当组织一些有关“剪贴识字课本”的评比活动。

七、剪贴“识字课本”的意义

学生剪贴“识字课本”的意义是多方面的、多层次的,也是综合的。

1、它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意识和能力。

2、它有利于培养学生从小学习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意识和能力。

3、它有利于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习惯,培养他们创造的意识,开发他们大脑的潜能。

(三)发挥汉字特殊育人功能,开发“汉字开花”游戏,寓识于乐,激活思维,开发大脑潜能

科学研究早就证明:中国的汉字是“智能型”的文字,“复脑型”的文字。汉字具有联想的功能。学习汉字有利于开发学生大脑潜能。 有的学者甚至发出这样的呼吁:“汉字为‘复脑文字’,已得到科学的证明,这个结论应该引起家长和教育部门的重视。”(⑥)如何在识字的过程中,发挥汉字的特殊功能,开发学生大脑潜能?这是我们的实验首先提出、并一直追求的一个深层次的目标。在实验过程中,老师们创造了“汉字开花”这种游戏。

一、“汉字开花”的精彩回放

话题为《动物世界》的识字活动课正在进行中。学生大组交流自己课前搜集的资料。教师随机在黑板上板书──

蝴蝶 松鼠 哈巴狗

青蛙 乌鸦 熊猫 老虎

师:(突然话题一转)我们来一个“汉字开花”的游戏好不好?

学生一听“汉字开花”,乐不可支,齐声喊“好”。

师:(用教鞭指着黑板上的字逗大家)那就请你仔细看看这些字:你对哪个字最感兴趣?你觉得哪个字最好玩?你想跟哪个字对话?你想拿哪个字做游戏?好好准备一下,让我们来一个比赛──

这么一激发,学生个个认真准备,嘴巴里叽里咕噜──他们都习惯自言自语地在说给自

己听呢。教师行间巡视,询问准备情况;看每人都有准备了,宣布比赛开始。

生1:看到“老”字,我想到两个词语:“老公公”、“老百姓”。

生2:(紧接着)我想到一个成语:“老生常谈”。

生3:我给“老虎”的“老”字找到了两个好朋友:“老”加女字旁,“姥姥”的“姥”;加单人旁,“乡巴佬”的“佬”。

师:(随机板书)“姥姥”是我们的什么人?

众:外婆,外婆……

生4:我看“虎”想到一个成语、一个句子:“虎头虎脑”,“山中无老虎,猴子称霸王。”

生5:我给“巴”字“开花”──加草字头,变成“芭蕉”的“芭”……

师:(插话)慢一点,你说,我来写──(老师一边画,一边写)

大家七嘴八舌地补充,最后老师有意空着一个花瓣,逗大家。

师:给我一个机会好不好?

众:(情绪非常活跃)好!

师:(板书“齿巴”,紧接着又把“皮球”甩给大家)咦,这个字认识吗?(指着字形的“齿”启发)想想,它和我们人体什么有关?

众:(纷纷抢着说)牙齿、牙齿。它也读“巴”!“巴”!

师:(结合字形解释字意后)你们真会动脑子,一个“巴”开出了这么多“花”!让我们来读一读……(老师着重指出声调的变化)你们说汉字难认吗?(学生齐声说“不”)

生6:看到“蝴蝶”,我想到了在幼儿园的一首儿歌:“长相俊俏,爱舞爱跳,春花一开,它就来到。”

师:还有谁记得这首儿歌?我们一起朗读,好不好?

众:(纷纷背诵儿歌)……

生7:看到“蝴”,我想到它中间的“古”加右边的“月”,也读“胡”(老师插话:“你怎么知道的?”)我们班上有个小朋友姓胡,叫胡小芳。”

师:(鼓掌)你的发现很好!

大家争着补充带“胡”的字:“湖、糊、猢、瑚”等,老师随手板书。

生8:老师,我看这个“蝴”字很有趣:看它的中间和右边的部分合起来是“胡”,姓“胡”的“胡”。看它的左边和中间合起来,好像也是一个字,“虫”加“古”字……

师:汉字真是让你们变得更聪明了!

生9:我说个字谜给大家猜:“吃一半,拿一半。”

老师随即板书谜面,引导学生认读并理解。学生猜出谜底,全班沸腾了。

学生争先恐后走上讲台,有的介绍自己准备的《小青蛙的故事》,有的展示自己搜集到的识字剪贴本上的蝴蝶标本……

……

“汉字开花”只作为一个“小插曲”。老师见好就收。“识字活动课”按计划往下进行……

二、“汉字开花”的具体解说

1.所谓“汉字开花”,就是在“识字活动”课的过程中,老师为了充分发挥汉字的联想功能、提高课堂识字效率、开发学生的潜能,根据汉字的特点而精心设计和组织的一个小小的游戏活动。这种小小的游戏活动,只作为整个“识字活动课”的一个组成部分,一个小小的“插曲”。

2.所谓“汉字开花”,就是引导学生以自己认识的某一个汉字为“中心球”展开联想,发散思维,向四面八方发射,就像一朵绽开的花儿,花瓣向四周展开一样。如前所说,如“马”字,他们可联想到带有“马”这个部件的字;可以用“马”字连词;连成语、谚语、歇后语,连名言警句;可以说“马”这个部件的谜语(字谜、物语);甚至跟“马”有关的名人、名曲都可以说。一句话,只要和“马”有联系的事物都可以说。当然,在这过程中,老师要注意引导,突出识字这个重点。

3.“汉字开花”的内容是多角度的,方式是很灵活的。最可贵之处是,他将识字过程游戏化了,为儿童喜闻乐见。但老师要牢记活动的目标。这就要求老师善于组织、善于调控,掌握“逗”的艺术。

注意面向全体学生,注重联想思维过程。既活、又实,绝不能只满足于表面的热热闹闹。要注意活动的节奏。总体说,节奏要快,激发思维、展开联想,要敏感、快捷,有时是闪电式的、趋动式的、竞赛式的,要控制时间,适可而止,高潮中即收,留下回味余地。

三、“汉字开花”的价值意义

“汉字开花”的功能、价值是多元的,综合的。据我们初步研究:

第一,“汉字开花”是轻松愉快、高效的识字活动。

第二,“汉字开花”是激活联想思维、开发学生智力的“游戏”。

“联想是创造之母。”而“汉字具有联想的功能”。识字,只是第一个层面的、外显的活动。我们更要看到贯穿识字活动全过程的联想思维的活动,联想思维的发散过程。这种活动看似无形胜有形,看似平常却意义深远。

第三,“汉字开花”是激活脑神经细胞、开发大脑潜能的“体操”。

脑科学研究成果指出:“我们的思维与肉体不是分离的,而是要和我们大脑中神经元组织、树突结构、突触的树突棘形态有关。”“学习能组织和改进大脑。”(⑦)人的思维活动的物质基础在于人脑神经的活动机理、活动规律。人脑科学研究成果表明:“进入大脑的每一道信息,都可以作为一个‘中心球’表现出来,从这个‘中心球’可以反射出几十、几百、几千、几百万只钩子。每只钩子代表一个联想,每个联想都有其自身无限多的连接及联系。”(见图)(⑧)我们认为:以汉字为一个‘中心球’的联想发射活动,与神经活动的机理是相匹配的。因此,经常进行这种“汉字开花”的活动,有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有利于激活大脑神经细胞。张光鉴教授特地为此题词。(见左图)所以,有同志把“汉字开花”的活动比作是激活神

经细胞、开发大脑潜能的“体操”。
在这,不坑老师有更好的东西给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