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课中识字应注意的问题|部编教材

语文教案 2019-4-1 436

《小学语文教学》2019年第2期刊登的杨雪梅老师《邮票齿孔的故事》第一课时课堂实录的教学思路为:读生字音──记生字形──写生字,较为详尽地呈现了识字教学的过程。笔者仔细拜读之后,对在阅读课中如此进行识字教学持有不同观点,在此与杨老师商榷,也希望得到专家与同仁的指点。

一、生字不宜过早从语境中脱离

“字不离词,词不离句”是语文教学界前辈总结出的识字教学规律,至今仍然是指导识字教学的“至理名言”。笔者曾做过一个小实验:在听《自选商场》一课教学时,教师请学生交流课外收集的商品包装上的商品名称,坐在笔者旁边的一位小女孩,熟练地读完了自己手上所有商标的名称。等她话音刚落,笔者就将她刚读完的最后一个商标名称“腹痛水”中的“痛”字写在听课本上请她认,不料她摇头说不认识。接着笔者遮住“痛”字再写了一个“腹”,她还是不认识,又写了一个“水”(刚学过),她马上读出来了。最后当“腹痛水”三个字一起出现在她眼前,有趣的现象出现了──小女孩响亮地读出“腹痛水”。可见,学生识字是要以语言环境为依托的,离开了语言环境孤立地进行识字教学,必然是耗时多而收效微。在《邮票齿孔的故事》教学设计中,教师请学生自由读课文后,马上说:“老师把生字宝宝从课文中请出来,你们和他们打个招呼。”从文中看,教师没有强调要求学生读几遍,估计只是读一遍。试想读完一次课文顶多只需三五分钟,马上要让学生认读从课文中脱离出的生字,除非有过目不忘的本领,不然是很难做到的。建议杨老师在学生初读课文时,让学生认真通读一遍后,提出要求:“把生字宝宝从课文中圈出来,自己读一读,再读给同桌小伙伴听。”这种检查识字的方法,借助了语言环境,对于学生来说要容易接受。此外,还可以在分自然段朗读中结合认读生字或者出示带生字的句子指导学生进行认读等。

二、不宜繁琐地进行字形分析

人教版新教材一二年级识字量大,编写者强调在教学的不同环节增加生字的复现机会以达到巩固的目标,而非通过繁琐的字形分析来达成识记的目的。崔峦老师也曾说过:“认字如认人,一回生二回熟,三回四回是朋友。”从我们教牙牙学语的孩子认字也有这样的经验:出现一个字,通过不同的方式强化他对字的印象,过不久,他就能从其他地方找出这个字,而并不需要分析字的部件组成。在这点上,笔者带领本地区的教师在实验阶段也走过类似的弯路,每篇课文有十几个生字,一节课往往要用一大半的时间花在分析字形上,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教师费劲无奈。教学进度缓慢不算,而且识记效果不好,因为难点集中,再加上平均用力,所以事倍功半。后来我们通过探究将其改进,即一篇课文有针对性地选择几个典型生字进行字形分析,其他生字则渗透在各个教学环节反复呈现,识字效果明显。可以考虑进行字形分析的字有这样几种:一类是生字中有本课要新学的偏旁,一类是字形容易混淆的字,一类是可以帮助学生积累一定识字方法的字。教学《邮票齿孔的故事》一课,建议不妨以“裁”和“撕”为例进行字形分析,因为“裁”容易与“栽”字混淆,同时这两个字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借助汉字表义的特点识字”的方法。

三、阅读课中的识字要与阅读活动整合

《邮票齿孔的故事》是一篇阅读课文。识字写字教学是第一学段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这是毋庸质疑的,但如果整节阅读课都进行识字教学活动,就欠妥当了。因为第一学段的阅读教学不仅承载识字教学的任务,还担负着积累语言、朗读教学三大主要任务。阅读教学中应该将识字、朗读、积累语言有机融合,达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境界,而不能将三者割裂。我们不妨来看一段《难忘的泼水节》教学片段:

1.学生初读课文后,教师分自然段检查学生读书情况。

2.一位学生读第4自然段时表现得有些困难,教师组织了以下教学活动:

(出示词语卡片:对襟白褂)这个词很难读,谁来教大家读?(一学生领读)

(出示插图)周总理穿的衣服就是──(学生齐声说:对襟白褂)

师:再来看看总理穿的裤子,扎的头巾。

生:总理穿的裤子是咖啡色的。

出示词语,学生齐读:咖啡色长裤。

生:总理扎的头巾是水红色的。

出示词语,学生齐读:水红色头巾。

师:这些词语会读了,句子读起来就容易了。自己试试。(再请学生读,果然就把这句话读得很流利了。)

此教学片段进行了“襟”“褂”“咖”“啡”四个生字的教学,但又不仅仅是生字教学,还包含了词语教学、朗读句子教学,同时培养了学生认识事物、观察事物的能力。阅读课中的识字教学不应是“孤军奋战”,而应该是以语言环境为强大后盾,以培养综合语文能力为追求目标的“团体战役”。只有这样才能达成学习目标,取得阅读教学的良好效果。

在这,不坑老师有更好的东西给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