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外国诗二首》教案【三篇】

语文教案 2019-3-30 806

【导语】现代教育学提出了计算机辅助教学,这既向广大教师提出了挑战,也给广大教育工作者提供了现代教学手段。在利用课件进行教学时,教学内容要具有直观性,要使媒体内容一目了然,在课堂上常常直接出示本节课的主题,直观性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传承教学资源。下面是44886整理的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外国诗二首》课件,欢迎阅读与借鉴。

 

篇一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的朗读诗歌,读出节奏和音韵美。

  2.能体会诗歌中蕴含的哲理。

  3.能慎重选择人生之路,正确面对生活中的挫折。

  教学重点:

  1.有感情的朗读诗歌,感受诗歌内容。

  2.体会诗歌中蕴含的哲理。

  3.对比两首诗写法的异同。

  教学难点:

  “路”的含义,“选择”与“未选”的不同感受。

  教学准备:

  课文图画PPT。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

  出示任务,并反馈指导:字词积累

  瞬息(shùn)一眨眼一呼吸的短时间。

  幽寂(jì)幽静寂寞。

  延绵(yán)延续不断。

  萋萋(qī)形容草长得茂盛的样子。

  忧郁(yōu)愁闷。

  伫立(zhù)长时间地站着。

  涉足(shè)指进入某种环境或生活范围。

  向往(xiàng)因热爱、羡慕某种事物或境界而希望得到或达到。

  尴尬(gāngà)处境困难,不好处理。

  二、作者介绍

  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1799-1837),俄罗斯伟大的民主诗人、小说家,史称“俄罗斯文学之父”。他被认为是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建者和新俄罗斯文学的奠基人。他出生于贵族地主家庭。

  一生倾向革命,与黑暗专制进行着不屈不挠的斗争,他的思想与诗作,引起沙皇俄国统治者的不满和仇恨,他曾两度被流放,始终不肯屈服,最终在沙皇政府的阴谋策划下与人决斗而死,年仅38岁。

  三、写作背景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写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里。那时俄国革命如火如荼,诗人却被迫与世隔绝。在这样的处境下,诗人仍没有丧失希望与斗志,他热爱生活,执着地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来,正义必胜。

  四、朗读诗歌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不要/悲伤,不要/心急!

  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

  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

  现在却/常是忧郁。

  一切/都是/瞬(shùn)息,

  一切/都将会/过去;

  而/那过去了的,

  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五、问题研讨

  出示任务:1.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诗人给了你怎样的叮嘱?

  反馈指导:不要悲伤,不要心急,需要镇静,相信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忧郁将会过去。

  出示任务:2.你认为“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一句中的“你”指的是哪些人?

  反馈指导:“你”指生活中所有不顺利,碰到挫折、困难的事情。作者写这首诗时正被流放,是自己真实生活的写照。

  出示任务:3.怎样理解“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这两句诗的含义?

  反馈指导:这两句诗道出了普遍的人生体验。诗人是说受了欺骗,只要镇静,向往着未来,将来回想的时候,反而会觉得很美好。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人生的体验式丰富多彩的,各种体验都是宝贵的人生财富,都有助于把握人生。

  出示任务:4.“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一句,语气上有什么特点?

  反馈指导:委婉、含蓄的劝说。

  出示任务:5.诗歌表现出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反馈指导:当生活欺骗了你时,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在苦恼之时要善于忍耐,一切都过去,未来是幸福、美好的。

  六、拓展练习

  仿照《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第一节,续写下面的诗句。

  假如生活捉弄了你,

  不要____________,

  不要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第一课时

  一、作者介绍

  弗罗斯特(1874-1963)美国诗人,生于加利福尼亚州。他徒步漫游过许多地方,被认为是“新英格兰的农民诗人”。其代表作有诗集《少年的意志》《白桦树》等。

  他在晚年成为美国的非官方的桂冠诗人,美国参议院曾作出决议向他表示敬意。他处在传统诗歌和现代派诗歌交替的一个时期,因此被称为“交替性的诗人”,与艾略特同为美国现代诗歌的两大中心。

  二、朗读诗歌

  未选择的路

  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

  我/在那路口/久久伫立,

  我/向着/一条路/极目望去,

  直到它/消失在/丛林深处。

  但/我却选了/另外一条路,

  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

  显得/更诱人,更美丽;

  虽然/在这条小路上,

  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

  那天/清晨/落叶满地,

  两条路/都未经/脚印污染。

  啊,留下一条路/等改日再见!

  但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

  恐怕我/难以/再回返。

  也许/多少年后/在某个地方,

  我将轻声叹息/将往事回顾:

  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

  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三、整体把握

  出示任务: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小节的意思

  反馈指导:伫立(思索);决定(选择);选择之后的怅惘;多年后的回顾、叹息

  四、问题研讨

  出示任务:1.诗人明明已经选择了一条“荒草萋萋,十分幽静”的路,可为什么把诗题取为“未选择的路”?

  反馈指导:诗人的写作重点不是那条已经选择的路,而是那条未选择的路。这主要是为了深化主题。人生道路的选择带有偶然性、随意性,那些未走的路,才更让人想念和留恋。诗人不写已选择的路,而重在对未选择的路发出感叹,更能打动读者的心灵,让人更深入的思考人生的选择问题。

  出示任务:2.诗人想告诉我们什么人生哲理?

  反馈指导:人生的道路千万条,但一个人一生中往往只能选择其中一条,所以必须慎重;人生道路上不要随波逐流,而要经过自己的思考,作出独立自主的选择。

  五、拓展延伸

  古今中外许多诗人作家,对“路”都有过精彩的描写。请根据你的积累,另写出两条关于“路”的名言警句。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李白)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

  其实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鲁迅)

  六、素养提升

  出示任务:比较两首诗的写作特点

  反馈指导:《未选择的路》运用象征的手法,写得含蓄。

  象征自然之路,人生之路。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全诗没有意象,只是在纯粹说理,但却没有说教意味,语气亲切自然,清新流畅,感情热烈深沉,给人以启示。

  七、青春寄语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慎重选择现在的路,就是为明天的成就作了铺垫。

  

篇二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比较两首诗,体会“直抒胸臆”与“托物言志”手法的运用,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3.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勇敢慎重地面对人生的各种重大选择。

  二、重点、难点

  体会诗中直抒胸臆与象征手法的运用,把握诗歌的内容,结合自己的体验,想象和理解诗歌形象化的语言,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是这一课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

  三、教学方法

  激学生学诗之趣,循诗歌鉴赏之路,使学生体情明理,兼得学诗之法。

  四、本课学法的指导

  自主、合作、探究

  五、本课的教学设想

  学诗之法,诵读为第一。入情而读、读中想象、读中思维、读中品位、读中领悟,直至熟读成诵,诗中意象、意境、语言、哲理,在诵读中释然,学生认知(智力)得到发展、情感得到熏陶、知识得到积累,可谓一举多得。

  六、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未选择的路

  1.古今中外许多诗人作家,对“路”都有过精彩的描写,同学们是否记得一些?

  屈原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辛弃疾有“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诗句,

  鲁迅也有“其实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人们常常把人生比作一条路,把人生的选择比作对道路的选择。美国诗人弗罗斯特的这首《未选择的路》有着特别的意蕴,它正是借写自然界的道路来表达对于人生之路的思考。

  3.读诗,理清诗的思路.

  学生自己概括,小组展示

  第1节:伫立林间岔道口

  第2节:我择幽寂路上走

  第3节:路径绵长难折返

  第4节:人生之路不回头

  4.读诗,说说“路”的含义

  诗人表面上似乎是在写自然界的道路,但实际上暗示的却是人生之路。

  悟出的道理是:人生的道路千万条,但一个人一生中往往只能选择其中一条,所以必须慎重;人生道路上不要随波逐流,而要经过自己的思考,作出独立的选择。

  5.读诗,体会诗的内涵

  诗人虽然写了选择的路,但重点却放在未选择的路上。题目也表明了这一点。既然是选择,为什么重点又要写未选择呢?

  其实未选择也就是选择。正是生活中许多人对于选择的不满,才更加产生了对未选择的怀恋,从而深化了主题。

  6.读诗,感受语言特点

  特点:诗人从日常生活中提炼诗情,写得朴实自然,不事雕琢,哲理丰富,读后耐人寻味。

  诗的表面是写自然界的道路,实则借写自然界的路来表达诗人对人生之路的思考。这里其实运用的是文学艺术上常用的象征手法。

  7.读诗,了解诗的方法

  什么是象征?象征跟比喻有什么区别?

  象征,就是在文学作品中,明写甲事物,借写甲事物暗示乙事物,但甲事物本身作为一种表现手段,一种具体形象,也要求给予充分注意。

  比喻,用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拟想要说的事物,以便表达得更加生动鲜明。

  象征是一种谋篇立意的手法,比喻则是一种修辞手法。象征一般要统摄全篇,而比喻只在个别语句、语段中起作用。

  8.读诗,练习一下迁移

  1.抄读汪国真的《生活》一诗。请回答,你最喜欢哪一首诗,并简述你的理由。

  你接受了幸福/也就接受了痛苦/你选择了清醒/也就选择了糊涂/你征服了别人/也就被别人征服/你赢得了一步/也就失去了一步/你拥抱了晨钟/怎么可能拒绝暮鼓

  提示:汪国真的《生活》一诗告诉我们:生活让我们学会了不计较得失,但更多的是教会我们一种在得失之间作出选择的能力。

  2.总结:这节课我们欣赏了《未选择的路》,诗人借写自然界的道路来表达对于人生之路的思考.采用了象征手法,告诉了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人生的道路上每一个岔路口都要慎重选择,切不可随意盲目!

  

篇三

 

  第1课时《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2.品析诗歌语言,发挥想象,充分联想诗歌创设的意境。

  3.理解诗歌中蕴含的哲理,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你的所得,还那样少吗?你的付出,还那样多吗?生活的路,总有一些不平事,请你不必在意,洒脱一些过得好……”(歌词)这首歌是写给在逆境中的人们的。同学们,在你们的学习、生活中,有没有不顺心的事呢?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你将如何面对?诗人普希金给了我们这样的叮咛和嘱咐。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朗读诗歌,把握内容

  读:指读题目,读作者,读创作背景。弄清每句诗的大体意思。

  1.背景介绍。

  这首诗写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是以赠诗的形式写在他的邻居的女儿的纪念册上的。那时俄国革命正开展得如火如荼,诗人却被迫与世隔绝。在这样的处境下,诗人没有丧失希望与斗志,他热爱生活,执着地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来,正义必胜。

  2.在了解背景的前提下,朗读诗歌。具体朗读步骤如下:

  ①听录音,划分节奏,把握语气。

  ②师范读,生听读,把握读音。

  ③自由诵读,组内齐读。

  3.朗读后思考:“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指的是什么?诗歌的两部分各表现了怎样的内容?

  明确:特指在生活中因遭遇艰难困苦甚至不幸而身处逆境。作者写这首诗时正被流放,这是自己真实生活的写照。

  第一部分写如果身处逆境,不必悲伤,要耐心等待,快乐的日子一定会到来。(劝告)

  第二部分写要永远向往美好的未来,现在虽处逆境,当时过境迁,往事都将成为亲切的回忆。(希望)

  目标导学二:再读诗歌,体会哲理

  品:品味、揣摩诗中作者表达的情感、蕴含的哲理和表现的手法。

  1.怎样理解“生活欺骗了你”?

  明确:要联系诗人当时所处的环境来理解。表明正义被沙皇专制所扼杀。

  2.面对逆境,我们就只有耐心等待,不予抗争吗?

  明确:当时沙皇专制统治相当严酷,革命势力一时还不足以与之抗争,只能等待。

  3.怎样理解“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明确:一方面,强调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另一方面,人生的体验应该是丰富多样的,逆境也是一笔财富,都有助于把握人生。

  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明确:正确对待挫折,坚信未来是光明的、美好的,表达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5.与一般诗歌相比,这首诗有什么不同?

  明确:没有具体形象,只是以劝告的口吻说明哲理。而一般的诗歌艺术形象都比较生动鲜明。

  目标导学三:联系实际,体验反思

  1.请学生齐读诗歌,注意诗的节奏,分出轻重缓急、抑扬顿挫。并背诵诗歌。

  2.教师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学习体会,引导学生正确地面对生活,树立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三、板书设计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面对挫折勿悲伤:劝告

  永远向往美好未来:希望正确面对挫折

  坚信未来光明

  第2课时《未选择的路》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大意,认识慎重地选择人生之路的意义。

  2.了解象征手法的作用,体会哲理对生活的现实意义。

  3.比较两首诗歌,感受两首诗歌写法上的异同。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古今中外许多诗人作家,对“路”都有过精彩的描写,同学们是否记得一些?屈原: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晏殊: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鲁迅:其实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人们常常把人的一生比作走一条路,把人生的选择比作对路的选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也是写“路”的诗。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朗读诗歌,研讨诗义

  1.背景资料。

  1912年弗罗斯特做了一个重要的选择,要么是继续留在家乡(新英格兰),要么去英国。是当一名农场主,还是当诗人?他面临着两种选择,“不能同时去涉足”。况且当时诗人的待遇并不好,“穷就穷吧”(弗罗斯特语),他毅然选择了诗歌。这首诗就是有感于人生选择而作。

  2.全诗共四小节,四节诗各表达了什么意思?

  明确:第一节,写诗人站在道路岔口,遭遇道路选择的尴尬与无奈,陷入沉思。(伫立、思索)

  第二节,写诗人选择了一条极富挑战的道路,这条道路“荒草萋萋,十分幽寂,显得更诱人,更美丽”。(决定、选择)

  第三节,写诗人踏上自己选择的路。但他却留恋着那条未经选择的路,担心踏上一条错误的路而难以返回。(选择之后的怅惘)

  第四节,写诗人对未来的遥想。将来回顾往事,那条未选择的路是不是比已选的路更好些呢?但是现实已经不能回头了。(多年后的回顾、叹息)

  3.请同学们谈谈最令自己感动的诗句或词,并说出自己的感受。

  学生自由发言。

  目标导学二:分析学习象征手法

  1.怎样理解诗歌中所说的“路”?这是什么表现手法?

  明确:表面说的是自然界的道路,而实际上是借自然界的道路来表达对于人生之路的思考。这是一种象征手法。

  2.诗人虽然写了自己所选择的路,但重点都放在未选择的路上,诗题也表明了这一点。既然是选择,为什么重点又写未选择呢?

  明确:这主要是为了深化主题。诗人感叹人生有许多道路可供选择,但一个人往往只能走一条路,其他许多条路因为人生短暂而只能放弃。人生道路的选择带有偶然性、随意性。那些未走的路,才更让人想念,更让人留恋。诗人不写已选择的道路,而重在对未选择的道路发出感叹,更能打动读者的心灵,让人更深入地思考人生的选择问题。

  3.这首诗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

  明确:这首诗是写人生之路的。人生之路有很多,但却只能选择一条。当踏上这条道路以后,可能会发现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于是就对未选择的路产生向往,也是对美好人生的向往,这便是诗人表达的意思。他告诉我们:人生的选择很无奈,既要勇于选择,更要慎重对待。

  目标导学三:对比分析,获得启发

  1.在诗歌表现出的情绪上,《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和《未选择的路》有什么不同?

  明确:《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表现得积极乐观,而《未选择的路》则表现得有些忧郁。

  2.这两首诗可能对人产生怎样的影响?

  明确:两首诗都富有哲理,且都富有人情味。《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给人以鼓舞,使人笑对人生;而《未选择的路》对于人生选择的思索,反映了人们普遍的心理,更容易引起共鸣。

  教师小结:同学们,学了这两首诗,我们或许对于人生会有更多的思考。怎样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如何面对人生的艰难困苦,的确是个决定命运的重大问题。俗话说“一失足成千古恨”“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我们只有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培养坚定活泼的性格,进而正确地选择和把握自己的人生之路。愿大家都能努力学习,健康成长!

  三、板书设计

  未选择的路

  伫立――决定――怅惘――回顾、叹息

  (思索)(选择)(选择之后)(多年之后)

  可取之处1.能紧扣诗歌的文体特点,通过朗读来引导学生深入文本,与作者进行情感交流,体会诗歌意义。

  2.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通过小组探究、分节朗读、对比分析等形式,理解诗歌的主旨及写法,达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目标。

  不足之处1.诗歌语句的分析方面,对学生不同的理解没有及时肯定,挫伤了学生畅所欲言的积极性。

  2.新知识的介绍及了解方面,在课堂上能够给学生拓展空间,由于时间关系,象征这个手法没有拓展。这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

 

在这,不坑老师有更好的东西给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