凸显语文要素发展语文能力|部编教材

语文教案 2019-3-28 564

  部编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一年级下册课文的编写在一年级上册课文数量减少、选文经典、联系生活、双线组织单元结构的基础上,单元语文要素的重点更加凸显,目标更加集中,要求更加明确,真正体现了教科书总主编温儒敏教授所说的“让课程内容目标体现的线索清晰,各个学段、年级、单元的教学要点清晰,按照课标的学段目标要求细化那些知识的掌握与能力的训练,落实到各个单元中” 。这样的编排,有利于教学的有效实施,有利于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

  一、教科书语文要素安排特点

  (一)课文单元语文要素的安排

  本册教科书共八个单元,其中两个识字单元,六个课文单元。双线组织单元结构在六个课文单元中是这样安排的:

 

  六个单元中,每个单元有一个比较宽泛的人文主题,这个主题对接学生的生活,联系学生的实际,引导学生有良好的兴趣和习惯;每个单元基本落实一个重要语文要素的学习,共涉及九个语文要素,主要是第一学段阅读教学除识字写字、积累语言外的另两大重点内容:朗读课文、学习阅读。这些语文要素是课标第一学段“阅读目标和内容”在教科书中的体现,如词句学习是第一学段阅读教学的重要目标和内容,课标指出“联系上下文和结合生活实际了解文中词句的意思”,教科书用两个单元进行目标的细化和内容的具体学习;如“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是课标提出的又一目标和内容,本册在一年级上册学习的基础上在第八单元加以体现;同样,第七单元的语文要素“读出疑问句和祈使句的语气”是课标提出的“在阅读中体会句号、问号、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的具体落实。

  教科书的编写重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小学语文教科书主编陈先云说:以阅读策略为主线组织单元内容,是小学语文教材编写史上的一大突破。虽然本册没有专项的阅读策略的学习,但已经把国际阅读能力测试的四个层级(直接提取信息、直接推论、解释整合文本的信息和观点、评价文章的内容和表达方法)的前两个层级的学习体现在语文要素中。从这个角度讲,教科书所做的工作是具有突破性的,对第一学段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也契合了当前社会对阅读能力的高度重视。

  (二)语文要素学习目标的发展

  “朗读课文”“学习阅读”这两个学习内容在一年级上册中已经进行了学习,本册是在一年级上册要求上的递进和发展,体现在:

 

  朗读课文是第一学段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一年级上册是学生学习朗读的开始,着力在“读正确、读流利”上,“读正确”就是要读准字音,读通课文,不添字,不漏字;“读流利”就是要不破句、不顿读、不唱读、语速合适。这些要求当然不是在一年级上一个学期中全面达成,需要在后续的几个学期中继续学习提高,尤其在一年级下学期要重点练习。在此基础上,要读好长句子,根据语义能恰当地停顿,能读懂长句子的意思;能读出疑问句、感叹句、祈使句的语气,在具体的语境中体会角色的心情读出话语的不同语气。

  学习阅读在一年级上册中有“找出课文中明显的信息”“学习借助图画阅读课文”的内容,一年级下册在继续学习“找出课文中明显的信息”的基础上,发展训练“根据课文信息作简单的推断”的能力,这是阅读能力的进一步发展,更多的是对阅读过程中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实现语言和思维发展的同步。“学习借助图画阅读课文”在一年级上册中主要是借助图画猜读生字、了解意思,到了一年级下册程度加强,发展到利用形声字特点、依靠上下文来猜字、认字,并根据图文一一对应的特点理解课文内容,进行复述课文的练习。

  语文要素在教科书中呈现了稳步发展、螺旋递进的编写原则,具有极强的前后关联性。

  (三)语文要素在教科书中的呈现

  语文要素在教材中主要通过课后练习题来呈现,还有采用文中泡泡的形式提示。当然,教师在教学时也可以根据单元要点、学生实际进行切合的设计。

 

  课后练习题对语文要素的提示大部分是非常明确的,我们一看就能明了,比如《端午粽》课后第1题:朗读课文,读好长句子;《小壁虎借尾巴》课后第1题:在课文中找出不认识的字,猜猜它们的读音和意思,再说说你是怎么猜出来的。有个别的课后题需要与单元的语文要素作联结,如第三单元是联系上下文了解词语的意思,《小公鸡和小鸭子》课后第2题是“读一读,比一比”,通过朗读比较,要让学生体会加上描述动作情状的词语使句子更生动形象,在此之前首先要做的是联系上下文了解“偷偷地”“飞快地”词语的意思,在了解词语的意思上再进行比较。

  文中泡泡在本册教科书中不多,就语文要素而言就是上面表格中的三项内容,但已经非常明确地引导教师在教学时要关注阅读能力的培养。

  二、围绕语文要素开展课文教学

  温儒敏教授在《“部编本”语文教科书的七个创新点》中指出:“部编本”语文教科书结构上有明显的变化,是采用“双线组织单元结构”,一条线索是按照“内容主题”组织单元,另一条线索将“语文素养”的各种基本“因素”,包括基本的语文知识、语文能力、适当的学习策略和学习习惯,以及写作、口语训练,等等,分成若干个知识或能力训练的“点”,由浅入深,由易及难,分布并体现在各个单元的课文导引或习题设计之中。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必须深入领会教科书的这一编写特点,要把体现语文核心素养的知识点、能力点有机地落实到课文教学中。

  (一)明确目标

  第一学段的语文要素在一组单元中没有相应的单元导语提示,在一组单元中也没有明显的组织形式,很多时候需要教师进行前后联系,根据语文要素确定相关教学内容,因此在教学中需要树立准确的目标意识

  1.关注目标的层递性

  同一个语文要素的学习是螺旋递进的,一年级下册的学习有一年级上册的基础,同一单元中后一篇课文中的学习有前一篇课文的基础,在教学中一定要做到前后联系,循序渐进。

  语文要素“找出课文中明显的信息”到“根据课文信息作简单推断”在教科书中的编排是层层递进的。一年级上册前期从圈画课文中明显的信息起步,到后期找到课文中明显的信息说一说,是一次发展。到了一年级下册,前期继续学习找到课文中明显的信息说一说,促进阅读理解,如《要下雨了》:想想燕子、小鱼、蚂蚁下雨前都在干什么;后期要训练“根据课文信息作简单推断”这个能力,集中在第七单元的课文中。在课文《动物王国开大会》中,要着眼在课文反复的几个情节上,四个相似的情节构成故事内容,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根据读到的情节内容对后面的内容作出推断,建立信息完整性的意识,继续进行逻辑思维的训练;最后一篇课文《小猴子下山》的要求有进一步的提高,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要整合信息,抓住故事的主要情节进行表达,并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对“小猴子最后为什么会空着手回家去”作出推断。

  由上可以看出,教学目标一步步发展,难度一层层提高,在教学中,我们一定要遵循这项目标的层递性,有针对性地实施教学。

  2.把握目标的整组性

  一个单元语文要素的编排不一定都会在这个单元的每一篇课文中明显提及,但在教学中,我们需要建立单元整组意识,要贯穿整个单元的教学,并且应逐步推进。

  第三单元的语文要素“联系上下文了解词语的意思”,教科书中只在第二篇课文第6课《树和喜鹊》中提出要求:读了第一段,我知道了“孤单”的意思。这并不等于只要用这种方法学习“孤单”这个词语就可以了,也并不是只在这篇课文中学习运用这种方法,而是要前后联系,在前一篇课文中要涉及这个语文要素,在后一篇课文中要继续巩固运用这种方法来了解词语的意思。

  这样通过一个单元几篇课文的学习,语文要素的内容在学习过程中有序推进,稳步落实,逐步形成能力。

  (二)展开过程

  语文要素的学习要贯穿教学的整个过程,虽然很多时候教科书是用一道课后题呈现的,但我们在教学中不能视为一道单向的问答题,要观照全文,展开学生学习的过程,并作为教学的重点进行实施。

  1.遵循规律

  徐轶在一年级上册教科书分析中指出:起步阶段的语文教育,要尊重儿童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保护儿童天性,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到了一年级下册,虽然学生经过了一学期的语文学习,但仍然要在关照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语文学习重在形象感知的情况下来展开教学的过程。

  “朗读课文”是第一学段阅读教学中重要的语文要素,教科书在编排过程中体现了一定的序列。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遵循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语文学习的规律,让他们经历“读正确—读流利—读出一定语气—有一定的感情”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把每一阶段的要求落到实处,踏踏实实地训练好每一步。这样学生的朗读能力才能稳步提高。

  2.启发思维

  第一学段的教学需要“求慢”,慢慢来,等一等学生。课堂上要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鼓励他们自己去学习发现,尤其要引导学生养成主动思考的习惯,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思维的同步发展。

  “借助图画阅读”是在一年级上册学习基础上的发展,能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继一年级上册《小蜗牛》阅读以后,本册教学时要在一年级上册借助图画猜字、认字、借助图画读懂课文的学习基础上,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咕咚》一课的教学要巩固运用《小蜗牛》的学习方法开展识字、阅读,在此基础上要运用形声字特点、联系上下文猜字、认字;《小壁虎借尾巴》要在此基础上能借助偏旁表意的特点了解字义,通过交流“是怎么猜出来的”提炼猜读的几种方法,并根据图文一一对应的特点理解课文内容,有能力的学生还可以借助图画复述课文或进行角色表演。

  猜读的过程是思考的过程,所以在教学中不要急于告诉,要引导学生根据图画与文字一一对应的特点引导发现。如《小壁虎借尾巴》的第1、2自然段,对应文中的第一幅插图,第1段中有本课要求会认的字“墙、蚊、咬”,这3个字没有注音。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观察图画,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知道所处的位置是“墙角”,一条蛇的嘴巴里咬着小壁虎的尾巴,由此了解“墙角、咬住”的词义,在此过程中启发学生发现“墙、蚊、咬”的形旁与字义的联系,了解偏旁表意的特点。然后引导学生用同样的方法学习后面的课文,在猜字、认字中发展思维,促进阅读能力的提升。

  (三)注重融合

  识字写字、朗读课文、积累语言、学习阅读是第一学段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但这些内容的学习不是孤立的,要在教学过程中有机融合、滚动推进,在联系中发展,在交融中提升。

  1.学词、朗读、积累滚动推进

  词语的学习要扎根在课文的语境中,离开语言环境进行识字与学词,有效度是很低的。理想的教学状态是课堂能在一遍一遍读课文中推进,每遍读文都有不同的学习目标,每遍读课文都有不同的学习收获。这样,学生在读课文中识字学词、在读课文中理解内容、在读课文中体验情感,同时积累语言、掌握方法、积淀语感。

  词语的积累,需要在学习课文中理解,在巩固中归类,在运用中内化,是一个反复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不断递进的。课文后面的课后题都有不同形式的词语的积累,在教学中不能视为简单的读读写写记记,更多的时候要融合在课文的阅读中进行了解、归类、内化,甚至运用,而且要重视积累的方法。

  2.阅读与表达有机联系

  “关注学生的心理成长,注重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并指导他们将语文学习成果运用于生活,不断丰富自己的生活经验”,这是部编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倡导的。阅读教学要关注儿童生活,借助课文情境联系学生生活,运用语言来表达生活,在学习语言的同时发展学生的表达能力。

  加强阅读与表达的联系,用表达促进理解。在表达的过程中理解词语、读懂课文、体会情感。加强阅读与表达的联系,学习运用语言,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在这,不坑老师有更好的东西给你! ¥